巴拉河

  巴拉河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雷山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之一,其风光秀丽,苗族风情浓郁,是世界公认的民族历史文化保护较好的18个地区之一,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人与自然交融与和谐发展的典范,是供给人们游赏观光、休闲度假、探险猎奇和科学考察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风景名胜区。本文仅从地名的角度,对其历史文化记述,以供广大读者共享,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那是最大的希望。

巴拉河原称九股河

  巴拉河发源于雷公山高岩、交腊、大塘,由雷山县自南向北流入凯里市,之后折东进入台江县,过凯里市境2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26立方米/秒,天然落差米,属中等河流,是凯里市的第三大河。

  巴拉河流域自古以来即为苗族聚居区域。这里的苗族,明、清时期称九股苗,因此,官方按其居住的民族情况,将巴拉河称为九股河。苗语称欧八腊(Ee Bal Hlef),欧(Eb)即河(水),八腊(Bal Hlef)即平乐(平乐系苗语八腊的音译),以流经八腊(平乐)得名。八腊系何含义?八(Bal)即坡,腊(Hlef)即剥,由于此地地质条件脆弱,经常滑坡,意为地皮被剥了一层。八腊,其意即为被剥地皮的坡。

  关于九股苗的称呼,由于不够准确,有争议,也不被苗族内部普遍接受。为了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之间的和谐,九股河便随之更名。根据苗语称谓,改称巴拉河,“巴拉”即苗语“八腊”(Bal Hlef)的音译。

高坡多乌稍蛇

  高坡,原住离现址余米处的高坡半腰上,海拔达米,因此得名。

  苗语称养囔信(Vangx Nangb Hxend),养(Vangx)即岭,囔(Nangb)即蛇,信(Hxend)即乌梢蛇。养囔信,其意即为乌梢蛇岭。因昔日多乌梢蛇得名。乌梢蛇有黑白两种,这里多为白乌梢蛇,因此,根据苗语称谓的含义,高坡又有白蛇的汉语地名。民国21年(年),炉山县(今凯里市)的行政区划为6区16镇52乡,这里就是其中之一乡的驻地,称炉山县第四区白蛇乡。民国25年(年),行政区划变更,白蛇乡至此消失,白蛇之地名从此就不再使用。

  时过境迁,知道白蛇这个地名的名称、来历及含义的已很少了。苗语至今仍称养囔信,但其读音已有很大变化,因此,也很少有人知道其真正的含义。

季刀高排芦笙之乡

  凯里地区的芦笙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小芦笙,苗语称给角(Gix Jof),一种叫大芦笙,又称高排芦笙,苗语叫给兄(Gix Hxongb)。给兄由最长四五米最短一两米的七八支甚至十余芦笙和两三支大芒筒(共鸣筒)组成一套,苗语疑兄(Eib Hxongb),其声音洪亮,气势磅礴,响彻方圆数里,是苗族芦笙中最大最气派的一种。新中国成立前,高排芦笙(给兄)十分盛行,仅在巴拉河流域就有二三十拨(套),几乎较大的村寨都有。

  给兄的制作,在凯里周围仅有两三处,其中最出名的是黄平谷陇的别报(Bil Bed)和凯里三棵树的季刀。

季刀长芦笙

  季刀(Jid Dob)系苗语音译名,季(Jid)即潭,刀(Dob)即深,季刀,其意即为深潭,因寨脚巴拉河中有深潭得名。该潭长约米,昔日有渡口,村民生产、生活,均靠船渡方到对岸。该深潭存在至上世纪50年代。

  深潭岸边有栋8间长的木质吊脚楼房,这就是高排芦笙师傅的住房(作坊)。季刀何时开始制作芦笙无据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已有两代人,民国初年至20世纪30年代为第一代,师傅叫(潘)言耶(Vil Vib),言(Vil)为本名,耶(Vib)为父名,言耶系子父连名(下同),第二代为30年代至50年代末,师傅有(潘)厅力(Hlinb Lil),(潘)冒兄(Mos Xongd)和(潘)里言(Lix Vil)。

  季刀在制作高排芦笙的同时,也大量制作小芦笙,他们制作的芦笙,声音洪亮、清脆,且耐吹,深受人们喜爱。在巴拉流域的报德、西江、开怀、挂丁以及台江等地的苗族村寨,所吹的高排芦笙和小芦笙,大部分都是季刀所制作,因此,季刀的寨名知名度极高,“相厅”(厅力师傅)、“相冒”(冒兄师傅)、“相里”(里言师傅)也远近闻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芦笙(特别是高排芦笙)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和气候,加之芦笙制作后继无人,季刀芦笙便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对老一辈人,一说起季刀的芦笙,和芦笙师傅相厅、相冒、相里,那是有口皆碑。

季刀拦门酒

小平乐河口兄弟俩的故事

  小平乐,坐落于平乐下面的乌烧河河口(乌烧河于此汇入巴拉河),巴拉河岸边,是个有余人的苗族村寨。

  苗语称戛洛欧敌(GHab Lod Eb Dif)。戛(GHab)系“这”、“那”指示代词,洛(Lod)即口,如水口、河口、口袋口,欧(Eb)即水、河,敌(Dif)即跳。戛洛欧敌,其意即为跳河(自尽)的河口。

  为何得这含义如此悲惨的寨名?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南花寨附近有个苗族姑娘叫欧保东(Eb Bod Dongb),欧(Eb)系本名,保(Bod)系父名,东(Dongb)系祖父名,欧保东系子父连名。其下有两弟弟,二弟叫金(Jenb)保东,三弟叫相(Xangb)保东。欧保东由于小时脸被烧伤,疤痕影响了容貌,无人提亲,嫁不出去,父母划给12挑田作嫁资也无济于事。按照先大后小成亲的习俗,姐姐嫁不出去,弟弟就不能结婚,金保东、相保东很伤脑筋。有一年,巴拉河涨水特别大,两兄弟于是哄欧保东去捞鱼,把她推下河。但欧保东没有死,她被河水冲去几十里远,被放木排的青年救起,后来他们还结成了夫妻,并发了家。金保东、相保东虽已结了婚,成了家,但却由富变穷,到处做帮工,以养家糊口。有一次,兄弟两顺巴拉而下找活做,当到一大户人家时,发现其主妇就是姐姐。欧保东不但不责备金保东和相保东,还杀鸡宰鸭招待,并送银两,教他们回去要好好过日子。金保东、相保东羞悔交加,回到今小平乐寨脚乌烧河河口岩头上,双双跳河自尽。该地自此便得名戛洛欧敌(跳河自尽的河口)。此地原为荒野,后来人们陆续迁移到这里,才形成了寨子,戛洛欧敌也成了该寨的寨名。该寨名知名度极高,在巴拉河流域,从古到今,无人不知。

南花苗寨其村民原来不是苗族

  南花(Nangl HFab)系苗语音译名,南(Nangl)即下游、下方,花(HFab)系欧花河的简称。欧花河即乌烧河,昔日,乌烧河又称欧花河。南花,其意即欧花河下游(方),因处欧花河汇入巴拉河河口下游约1公里处得名。

  改革开放后,鲜为人知的南花苗寨一下出了名,其古朴、浓郁的苗族风情为世人所折服,但其主体村民原来却不是苗族而是汉族。

  南花的主体村民姓潘,先祖是汉族,系江西省南昌县人士,于明洪武年间(-年)随军入黔,落脚今洗马河街道翁琴,定居为民,融合于苗族。潘氏人丁兴旺,今旁海镇翁项地区的旧寨、平寨、芦笙堂,龙场镇虎庄地区的瓦窑、杮花树,鸭塘街道的牛角坡,炉山镇五里桥地区的水沟、上堡、下堡、响水岩、后山、甘坝,以及凯里城区的老街、兴家坡等地的潘氏家族,都是其后裔。南花的潘氏是其中的一支,他们何时分迁至南花,从其古朴的苗族生活习俗看,历史已相当悠久。

寨瓦因排队传瓦至凯里而得名

  寨瓦,原名叫方俄(Fangb Vos),系苗语音译。方(Fangb)即地方(寨子),俄(Vol)系人名,即俄衣。方俄,其意即为俄衣(公)的寨子。

  俄衣系何人?

  明成化年间,郎衣(Langx Vib)、俄衣(Vos Vib)兄弟从剑河对西(Deix Hxeib)到巴拉河流域一带寻找新的生活,郎衣住沙嘴(今沙嘴的张氏,均系其后裔),俄衣住寨瓦(今寨瓦的长氏,都是其后代)。俄系本名,衣系父名,俄衣系子父连名(苗族的人名都是子父连名)。因此地最先入住的是俄衣,因此得名方俄,意为俄公的寨子。

  余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杨应思袭凯里安抚司安抚使。时恰逢潘州宣尉使杨应龙想当西南王,做“半壁天子”,正起兵反叛。与此同时,杨应思听阴阳先生说,其父安埋在大友庄(医院后面),“日看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风水很好,子孙必有大福。杨应思认为,杨应龙当西南王,他当凯里王,做小半壁天子小皇帝时机已到。他听说京都叫京州,皇帝坐在紫微宫,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宫殿盖黄瓦,有大雄石狮。于是他将凯里改称小京州,将土司署搬进万寿宫,并修建新宫殿,凿石狮奠基。为烧出黄瓦盖宫殿,他选20里外的巴拉河边黄泥地烧瓦。为显示威风,扩大其影响,派1万5千余民夫,从瓦窑排队至凯里的建筑工地传瓦。此事引起了轰动,寨(站)瓦因此得名。

  寨瓦一出名,苗语“方俄”便逐渐被淡忘。现在寨瓦的苗语称谓叫“炸瓦”(Zad Wax),实际是汉语“寨瓦”的音译。除老年人外,当代的年轻人已很少有人知道“方俄”了。

斩杀清将新建谷银寨

  清同治年间,以张秀眉为首的苗族农民起义失败后,清军将官马某(时称马大人)带领小股清军到挂丁一带清乡,被养蒿人士潘某杀死于今惠泽堡附近。马大人被杀,震惊了清廷,清军进一步加强了对养蒿等苗族村寨的围剿,凡被怀疑的都被抓,被抓男女老少无数。为避株连,全为潘姓的养蒿人改姓许,已分迁外地的养蒿人,有的也改了姓,其中迁台石的改姓张,迁炉山响水响的改姓龙。

  是谁杀死马大人?(潘)报亮(Bod Langs),养蒿人士。报(Bod)系本名,亮(Langs)系父名,报亮系子父连名。报亮身材魁梧,面宽耳大,武艺高强,是苗族义军的一名干将。苗族农民起义失败,首领张秀眉、杨大六等被解往长沙杀害,报亮则潜匿于养蒿家中。杀死马大人后,报亮躲藏于养蒿背后坡山中,与清军周旋。清军抓不到凶手不罢休,为此,不少苗民被抓、被杀,报亮的妻子也被抓到凯里,杀害于牛场坝。后来报亮听说很远的方西(即榕江)有个恶霸,其身材和长相很像自己,于是单枪匹马潜入方西,斩了此人,割下其头颅托人报告清廷。经清官鉴定,确认潘报亮已死无疑,此事方了结。

  时局稳定后,报亮又重新娶妻,选今三棵树建寨,寨名苗语叫谷银(Guf Yenf),意为丝栗树上方,因寨脚有丝栗树得名。汉语叫三棵树,因寨脚有三棵古树得名。报亮仍保留潘姓,今三棵树(谷银)的潘氏家族均系其后裔,人口已发展到余人。

  报亮有铠甲一件,重70斤,头盔一顶,重7斤,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初,才由族人潘正武、潘士芬、潘士林交给炉山(凯里)县人民政府。

来源:凯里都市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大家都在看

?来吧!一起奔向年~

编审:杨娟编辑:林泽霞

投稿邮箱:fqklwx

.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正规
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gn/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