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副作用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417/6172540.html

病案

姓名:候**,女,55;就诊时间:年11月30日。

主诉:全身多关节疼痛3年,加重半年。

患者肩、肘、髋、膝、踝等大关节疼痛伴轻度晨僵3年加重半年。近1个月来晨僵感越发明显,表现为晨起诸大关节稍僵硬、酸楚,稍有痛意,稍事活动舒展15分钟后,能逐渐减轻。自述长期定居西北,近半年的加重可能与年6月来深圳定居,不能适应其气候有关。其疼痛特点有二:一是吹冷风加重,得温暖则减轻;二是站立或上下台阶疼痛明显,走平路疼痛较轻,夏天可吹空调,但冬天必用暖气,称冬天之湿冷难过于西北之寒冷。饮食、二便、睡眠均可,口干苦,引温水,舌稍暗红苔薄白,脉沉弦略细,查相关实验室与X片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平素易感冒,晨起易打喷嚏流清涕,无“三高”症。

西医诊断初步考虑1、老年性骨性关节炎2、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

辨证:气血虚弱、肝肾亏虚,更有风寒湿夹热痹组经络关节、以寒湿为主。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5g知母10g制附子15g(加蜂先煎)防风10g生姜8片炒白术10g炙甘草10g怀牛膝15g羌活10g独活10g炙麻黄5g忍冬藤20g鸡血藤20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乌梢蛇15g蜈蚣1条全蝎3g:4剂服6天,早晚各服1次。

年12月7日:服药前二天疼痛加重,但服至第三疼痛显减,再服二剂痛又加重复原,痛则同时服西药(药不详,说是镇痛类药物),不痛就只服中药,余况同前,舌稍暗红苔薄,脉沉弦细。药虽对证,但驱寒镇痛之力不逮。治法同前。

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乌头汤加减:桂枝15g白芍20g知母10g制川乌30g制附子15g(乌、附加蜂蜜2匙高压锅压45分钟,再连汤带药一并与其他药共同煎)防风10g生姜8片炒白术15g炙甘草10g怀牛膝15g独活10g炙麻黄2.5g忍冬藤30g细辛15g生黄芪30g当归10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六剂。一剂服一天,分四次服。

年12月21日:服两天疼痛减去1/3,第六天疼痛几去,偶然轻微作痛而已,如不遇寒、不吹风、不动关节则全然不痛,晨僵消失,可欣喜的是,服药第三天后西药未再服;纳眠、二便可,舌薄白质淡紫稍暗,脉沉稍起;效不更法,仍从上方出入:去麻黄,加当归15g党参10g乌梢蛇20g蜈蚣1包(免煎冲服)全蝎1包(免煎冲服):6剂,服九天。

年12月30日:效果持续,稍有疼痛,已能胜任下水做家务和外出正常生活与工作,食睡二便均可,精力体力增加,尤其没有了关节之僵痛而神欢气畅,舌脉同上;

1、水煎剂:上方再6剂服九天。

2、蜜丸: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张氏三痹汤+鹿龟二仙胶+肾四味+乌蛇止痉散加减:桂枝15g白芍20g知母10g制附子15g防风10g生姜5片炒白术15g炙甘草10g怀牛膝15g独活10g炙麻黄5g忍冬藤30g细辛10g生黄芪30g防已10g当归15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杜仲10g枸杞10g红参10g茯苓10g川芎10g熟地20g续断10g鹿角片5g龟甲片5g乌梢蛇15g蜈蚣0.5条全蝎3g:14剂,做成蜜丸,每次8-10克,每日二三次,蜜温开水送服,约服3个月。

年1月13日:一年来,靠着三个月药丸,效果非常稳定;偶因受寒或劳累有过三次稍作疼痛与晨僵,自服本案汤二诊剂5-7剂(7-10天),疼痛即可缓解,晨僵完全消失;即便现已入冬,痛仍未作,生活、工作正常,相关检查也无明显异常发现。此次主要因项颈连及肩背酸楚疼痛伴左上肢麻木来诊,舌稍暗苔薄黄,脉弦细沉,查X片有颈椎增生,诊断为颈椎病。因患者要回西北,要求汤剂加丸,既防关节再痛,又治颈椎病。

1、水煎剂:补气血益肝肾祛风散寒兼化其郁热,续治关节余痛,并为治颈椎病奠定基础:桂枝15g白芍20g知母10g制川乌30g(压力锅压45分钟)防风10g生姜6片炒白术15g炙甘草10g怀牛膝15g独活10g忍冬藤30g细辛15g生黄芪30g当归10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当归15g党参10g:七剂。一剂服1.5天,每天分四次服,共服10.5天。

2、蜜丸:补益气血、化痰活血、通脉软坚治颈椎病:桂枝15g白芍20g知母10g制川乌15g制附子10g防风10g生姜6片炒白术15g炙甘草10g怀牛膝15g独活10g忍冬藤30g细辛10g炙黄芪30g当归15g仙灵脾10g补骨脂10g红参10g牛蒡子10g僵蚕10g磁石20g胆南星10g乌梅10g白芥子10g诃子10g石菖蒲10g乳香10g没药10g全蝎6g蜈蚣0.5条天麻15g木瓜15g龟甲10g鹿角霜10g狗脊10g续断10g巴戟10g紫河车10g川芎5g葛根30g:10剂,做成蜜丸,每次8-10克,日二三次,蜜温开水送服,约服2.5个月(由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彭坚颈椎宽松散加减)。

从其素体易感冒和晨起常易喷嚏流清涕,以及临床冷痛属性分析,本案属风寒湿痹阻而以寒为主的痹痛无疑;然从其口干引水和舌暗红看,又有兼有寒痹化热。所以前期汤剂以驱寒温阳为主,益气清热为辅;方选枝芍药知母汤为“保底方”,应对风寒湿以寒为主兼以化热,选乌头汤为“攻坚方”,应对寒湿留着关节的剧痛与久痛。然则,关节、肌肉所以会被风寒湿侵袭,是由于少阴与太阴阳阴阳气不足,才导致风寒湿三气杂至、经络痹阻,所以后期用丸药,在散寒、祛湿、疏风、搜络、兼清热的基础上,着力补气温阳,益肾补脾。

跟师心得

1、阳虚风寒湿夹热: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乃一方面风寒湿留注关节,障碍气血运行,故肢节疼痛肿大;另一方面,因虚风寒湿始入,痛久不解更伤正气,使人之阳气更加虚弱,故呈一派阳虚寒痛之状。曾教授常用于二个方面:一是关节寒痛疼痛正在发作期,乃方含甘草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三张治疗阳虚风湿相搏基础方,尤其甘草附子汤,共驱肌肉关节表里之寒湿,同温太阳、太阴、少阴表里之阳气,更有麻黄与防风,则散风中又能通阳、祛湿中又能开痹。此外,然而“阴凝之处,必有伏阳”,风寒湿痹久,多易化热,或过用温燥也易伤阴,形成阳虚风寒湿痹阻又兼稍事化热伤阴,所以方中的知母不可或缺,以其甘寒微苦,清热泻火又善滋阴润燥之能事,正为兼热而伤阴者设。临床上,本方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退行性骨性关节炎,以及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等,只要以痛为主,阳虚风寒湿夹热者,都可应用。尤其是四十已过处于更年期女性,表现甚类风湿,但各种检查又无明显异常,此方常能建功。

2、寒湿以寒为主疼痛:乌头汤。“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历节”乃全身关节,本案全身大关节疼痛,当然是其适应范围;“不可屈伸疼痛”,乃痛之甚剧;“乌头汤”以乌头名方,乃乌头是驱寒止痛的主药。是则,本方所治是寒湿性关节疼痛,乃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严重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故而痛之甚剧。临床上是治疗寒痛如关节痛、肌肉痛、关节炎痛,以及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椎管狭窄痛,肾绞痛,甚至腹痛、胃痛均效的常用方和有效方。

乌头汤方中六药皆非等闲之辈:乌头温经祛寒除湿,着力点在止痛,故重用5枚。验之临床,同为温阳散寒,附子重在温阳回阳,乌头重在散寒止痛,四逆汤是前者代表方,乌头汤是后者代表方,乌头赤石脂丸则是两者同用的代表方。芍药、甘草养血除痹,尤能缓急止痛。麻黄发汗宣痹,冀风寒湿从表而出。黄芪补气益卫固表,是治疗阳气不足、寒湿固着肌表关节的实力药。如果说人参补气走五脏,那么黄芪则是补气实四肢,治疗痹证效优人参;更且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又要黄过于发散。最后要强调的是白蜜,不仅能补,更且是不可或缺的解乌头的良药,少了它,此方的安全性就没有了保障。

当病情复杂,虽痛但虚多时,则张氏医通的三痹汤可取代仲景乌头汤。但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宗旨没变。

3、气血虚弱、肝肾亏虚:陈氏三痹汤。众所周知,《备急千金要方》的独活寄生汤,以八珍汤为底,加祛风散寒补肾药,以补为主,兼以祛邪,药味平和,是治疗气血肝肾虚弱痹证的代表方,非常适合痛势已缓或老年人腰腿骨节疼痛。古人认为桑寄生货缺难得,有改为槲寄生者;陈自明则干脆去桑寄生;再加黄芪、续断,名“三痹汤”。治疗气血不足为主、肝肾虚弱为次,而寒象又不突出之痹证,效果确实不错。岳美中老认为三痹汤治疗老年人半身不遂或脚力不佳,尤胜独活寄生汤,临床上各种关节肌肉疼痛大势已去,而移步治本时,独活寄生汤、陈氏三痹汤则是抽丝剥茧的“老将”,因喜用黄芪,所以曾老师临床上喜用陈氏三痹用得更多。但阳虚痹阻太久,或年岁50以上,虽疼痛不剧,乌、附尤其是附子所当必用,即便进入丸药阶段,也在所多用,以成补阳、散寒并驾齐驱之势。

4、乌头用量多大?首先乌头有毒,原方乌头是“五枚”,《金匮》治寒疝腹痛的大乌头煎更是多达“大者五枚”。不论大小,按一枚以10克计算,其量应在50-克间,只要病情是寒湿剧痛,是仲景的常用量,并非“火神派”之独好。但一是不能唯大(一般30克以下即可),二是要善于君臣佐使配伍(配麻黄外散、黄芪实表、白芍和营),三是要善用减毒药(乌头汤方中白蜜、甘草、芍药皆有解毒作用),四是要高温久煮(一般制川乌高压锅压一小时),四者中第四条最关键,五是小剂量起步服之,按其原方讲“以水三升,煮取一或,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乌、附有极好的强心与止痛作用,但经高温、高压、久煮之后,其毒、副作用将消失迨尽,加上小剂量服之,则温阳散寒止痛之功大展,而其毒副作用几无。事实上,根据曾老师经验,附子、乌头多10克与少10克并非关键,关键在是否遵古煎煮。这其实是用好乌附的关键与诀窍所在。

5、葛根汤+颈椎宽松散:治疗寒性颈椎病的效方,不仅消除症状,而且延缓甚至逆转颈椎增生。

(此病案由曾庆明教授学生李兰医生整理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ls/1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