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突起风团、剧痒为主要特征。一般根据病程长短,将起病急、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称为急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皮肤突然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风团,融合成片或孤立散在,呈淡红色或白色,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瘙痒不止。数小时内水肿减轻,变为红斑而消失,但伴随搔抓新的风团会陆续发生,此伏彼起,1日之内可发作数次,常在2周内停止发作。慢性荨麻疹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风团时多时少,有的可有规律,如晨起或晚间加重,有的则无规律性。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常多年不愈。荨麻疹发生部位可局限于身体某部,也可泛发于全身。如果发生于胃肠,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喉头黏膜受侵则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瘾疹”范畴。其发病多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瘀血、热毒、血热、胃热、湿浊及气血亏虚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清热解毒药、凉血药、清胃热药、祛湿药、补气药、养血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临床应用风寒束表型:发散风寒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止痒药风热袭表型:发散风热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祛风止痒药风盛血瘀型:发散风热药+活血化瘀药(通经活络药)±清热解毒药±祛风止痒药血热受风型:清热解毒药+凉血药+发散风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止痒药胃肠湿热型:清胃热药+祛湿药±泻下通腑药±发散风热药±祛湿止痒药气血两亏型:补气药+养血药±发散风热药±祛风止痒药荨麻疹数日,急骤发病,风团色红灼热,瘙痒较剧,伴有发热,微有恶寒,咽喉肿痛,遇热皮疹加重,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数。此为风与热合,袭束肌表所致荨麻疹风热袭表证型。组方应主用发散风热药、活血化瘀药,佐以清热解毒药,轻遣祛风止痒药。组方:防风9g,荆芥9g,蝉蜕9g,刺蒺藜9g,僵蚕9g,当归9g,丹参9g,川芎9g,赤芍9g,金银花12g,连翘9g,黄芩9g,白鲜皮9g,甘草9g。水煎服。荨麻疹的病因是先天性过敏性体质,在某种致敏物质作用下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的原因有花粉、灰尘、羽毛或动物蛋白性食物鱼、虾、蟹、蛋等,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药等药物引起。肠寄生虫和胃肠功能障碍也可诱发本病。西医对荨麻疹主要采用抗组胺类药,此类药物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如嗜睡、倦怠等,高空作业者或驾驶员一般慎用,同时该药易产生耐受性,故应交替或两种药合并使用。为减轻发作或止痒,常用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急性发作严重时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局部可用止痒洗剂或粉剂内搽。中医治疗荨麻疹常以祛风为主,并根据所夹邪气的不同,分别伍以相应的药物,常能获得根本性的疗效。若同时伍用外洗中药,则疗效相得益彰。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①考《中药学》常将荆芥、防风列在发散风寒类药物之中,但由于二药药性平和,又同时认为:“荆芥辛而微温,宣透外邪,由于寒热属性不过偏,故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均为适应证。”“防风升发能散,为治风通用,由风邪引起的表证,无论挟寒挟热或挟湿,均可由防风适当配伍,以祛散外邪,解除表证。”治疗荨麻疹亦复如是,即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皆可用荆芥、防风为其选药的格局。仅以《古今名医临证实录·皮肤病》一书所录朱仁康治疗荨麻疹6张验方效方为例:方一疏风清热,佐以凉血:荆芥9g,防风9g,浮萍9g,蝉蜕6g,当归9g,赤芍9g,大青叶9g,黄芩9g;方二固卫和营,御风散寒:炙黄芪9g,防风9g,炒白术9g,桂枝9g,赤白芍各9g,生姜3片,大枣7枚,制附子9g;方三祛风胜湿,佐以清热:乌梢蛇9g,荆芥9g,防风9g,蝉蜕6g,羌活9g,白芷6g,黄芩9g,马尾连9g,金银花9g,连翘9g,生甘草6g;方四健脾理气,祛风散寒:苍术9g,陈皮6g,茯苓9g,泽泻9g,荆芥9g,防风9g,羌活9g,木香3g,乌药9g,生姜3片,大枣5枚;方五凉血清热,祛风止痒:生地黄30g,当归9g,荆芥9g,蝉蜕6g,苦参9g,刺蒺藜9g,知母9g,生石膏30g,生甘草6g;方六活血祛瘀,和营祛风:当归尾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荆芥9g,蝉蜕6g,刺蒺藜9g,生甘草6g。因为荆芥、防风祛风效果良好,所以本篇以其二药作为治疗荨麻疹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的首选药而用。②慢性荨麻疹病期为3个月以上,即使病之初始是由风寒而发,日久其风寒亦多郁而化热,故荨麻疹病至慢性者祛风很少使用发散风寒药,而每常以发散风热药为主。如风盛血瘀、气血两亏等证型一般多属慢性荨麻疹病期,这也是本篇在其用方中之所以使用发散风热药的原理所在。活血化瘀药应用范畴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狭义应用是指活血化瘀药和发散风热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以治风盛血瘀证型。广义应用意在于荨麻疹各种证型的治疗处方中普遍参用活血化瘀药。但所用的目的却并不在于化解瘀血的本身,而是为了通过活血以祛风。正如万友生所说:“本病治疗原则,一般是从血分以祛风湿热邪。但因本病是由血分伏风而起,故又应以活血祛风为主,这就是前人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意思。也就是说,风邪深伏血分,必须活血行血才能破其巢穴以除去之。”由于荨麻疹一病中风邪的广泛存在,所以活血化瘀药也就应该广泛地予以应用,常能明显提高所用方剂的临床疗效。泻下通腑药多用于胃肠湿热证型的治疗,其应用的指征为大便干燥,即胃肠湿热证型的临床表现中出现大便干燥一症,就要在组方时参用泻下通腑药。临床体会,即使其大便不干,只要不是稀溏便,也可以在方中轻遣大黄一药,往往能通过适当的通腑泻下,使邪(湿热)有出路。但应中病即止,不宜重用或久用。补气药和养血药的应用有以下三途:①主治气血两亏证型:二者每常相须为用,再佐以发散风热药等组成临证用方的框架。②防止病情反复发作:中医学认为,腠理不固,复感风邪是荨麻疹病情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补气药中的黄芪一药最能固表,再配伍养血药以助之,则固表之力尤著,表固则腠理闭,风邪不得入袭肌肤,病无由发矣。由此可知,治疗荨麻疹反复发作者,应该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适当参用补气药和养血药。③久病难愈亦必用之:其原理如现代学者单一君所说:“《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顽固性荨麻疹迁延日久屡治不愈,往往是患者素体虚弱或病久不愈,服用大量祛风疏表之剂,耗伤正气,造成气血两亏,卫外不固所致,若此时单以祛风活血止痒投之,则徒为伤正气,病必不愈。因此,应以益气补血为主,活血祛风止痒为辅。”诚为经验之谈。在日常临证中发现,有些皮肤病皮疹瘙痒并非是临床表现的主症,如银屑病一病,所以止痒药不必每型治疗处方必用,因此在其临证组方框架中,止痒药的应用采用了见痒用之、无痒不用的形式予以表述。但荨麻疹不然,无痒不成病,即各种证型最重要的症状皆是皮疹瘙痒一症,所以治疗荨麻疹所有证型的处方中亦皆须使用止痒药,痒止然后病易愈。由此可见,荨麻疹各种证型用方的组成中止痒药不可或缺,因此本篇将祛风止痒药和祛湿止痒药辨证地直接地参用于各种证型的治疗用方之中。荨麻疹临床分为6种证型,各种证型的治疗皆使用了相应的药物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但纵观6种证型用方中所用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者,一是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乃是因为风邪是荨麻疹基本的致病之邪,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证型的病理改变之中,只不过有时作为主要的致病之邪,有时作为次要的致病之邪而已。所以在风寒束表、风热袭表、风盛血瘀、血热受风证型的用方中,发散风寒药或发散风热药常作为主用药物而用,在胃肠湿热、气血两亏证型的用方中,发散风热药却作为佐用药物而用。二是活血化瘀药。其所用有以下两种意义:①直化瘀血,如风盛血瘀证型者;②活血灭风,如风寒束表、风热袭表、血热受风证型者。三是止痒药。荨麻疹是一种皮疹瘙痒性疾病,止痒对于其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故而不论治疗荨麻疹的任何证型,止痒药皆不可或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yf/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