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外科学精癃沉香散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51012.html 点击蓝字 治气淋。多因五内郁结,气不得舒,阴滞于阳,而致壅闭,小腹胀满,使溺不通,大便分泄,小便方利。 沉香(不焙)石韦(去毛)滑石王不留行当归(炒,各半两)葵子(炒)白芍药(各三分)甘草(炙)橘皮(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大麦饮调下;饮调亦得,食前。 感觉就是个石韦散加沉香emmm 曾庆琪教授使用沉香治疗男科病经验 曾波,杨凯,朱勇,郭宏志,牛培宁,曾明月,曾庆琪 摘要:男科疾病其病位多位于下焦,而沉香味辛、苦,性微温;主行主降,古书记载能补火暖精壮阳,行气散寒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备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镇静抗抑郁、镇痛活性等。曾庆琪教授针对这些特点将其应用于男科临床,同时根据兼证灵活化裁,疗效显著。 关键词:曾庆琪教授沉香男科疾病 沉香为瑞香科植物沉香或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是十大广药之一,据史料记载,历代医家使用沉香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日华子本草》谓:“调中、实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破症癖。”《本草新编》曰:“沉香,温肾而又通心,用黄连、肉桂以交心肾者,不若用沉香更为省事,一药而两用之也。”还有《本草求真》(公元年)以及《珍珠囊》等,都有其独到的论述。根据现有文献报道,沉香作为中医常用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呃逆呕吐,肾虚气逆喘急等病症,均有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报道,沉香具有镇静、解痉、镇痛、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广泛药理作用[1-3]。纵观古今医案之记载,鲜有沉香用于男科疾病的论述。曾庆琪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男科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医术尽得祖岳父,中医世家扬州名医张朝盈公之薪传,家传与师承相结合,临证30余载,论治经验丰富。笔者多年来擅用沉香治疗男科顽疾,疗效显著,现撷录病案三则以飨同道。 1病案举隅 1.1温中暖肾祛阴汗 吴某,男,39岁,未婚,年9月16日来南京中医药医院求诊,诉阴囊潮湿,会阴处湿疹瘙痒0.5年。既往鼓胀(肝硬化腹水)10余年,近0.5年始感下体潮湿、会阴处皮疹瘙痒,食纳睡眠欠佳。刻诊:精神略显紧张焦虑,面黄体偏瘦,查体阴囊处少许红色皮疹,伴有异味,无水泡脱屑等,舌淡紫,脉沉滑。症属肝脾不调、气滞湿阻,治以疏肝健脾、化湿行气,方以曾师经验方前列腺III号方[2]加减,党参15g、太子参15g、黄芪20g、鸡血藤10g、丹皮10g、烫水蛭6g、柴胡6g、肉桂6g(后下)、沉香5g(后下)、防己10g、香附10g(后下)、葶苈子(包煎)10g、陈皮10g、麸炒苍术6g、炒水红花子6g、红枣10g、鱼腥草10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年9月23日二诊,药后下体潮湿好转,湿疹瘙痒依旧,诉因外出不愿继续煎药,遂改处方:沉香30g、蝼蛄虫15g、刺猬皮40g、西洋参20g、砂仁20g、蜂房30g、广木香20g、水蛭30g统一打粉、一次服药5g、每日两次温水送服。 年10月11日三诊,阴囊湿疹向愈,守方续服半月巩固疗效。 按:本案中鼓胀首先在于肝脾肾功能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在病证上可出现气滞湿阻,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阻滞气机,可化热而出现湿热蕴结下焦、阴部而出现阴汗的病证,亦可久病湿从寒化而出现寒湿困脾的病证。沉香一药在《名医别录》中最早记载:“沉香、熏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悉治风水毒肿,去恶气。”,并在《本草经集注》中补充云:“此六种香皆合香家要用,不正入药,唯疗恶核毒肿,道方颇有用处”,而下体潮湿,阴囊及会阴湿疹等为男科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所以方中加以肉桂、沉香、香附暖脾肾主下行,去恶气治风水毒肿,助脾运以化水湿;予以炒水红花子、鱼腥草、柴胡清热利湿;予党参、太子参、黄芪、红枣补脾益气、鼓舞正气,麸炒苍术、陈皮燥湿健脾,鼓胀继生阴汗,其肝、脾、肾功能相互失调,终至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所以予以鸡血藤、丹皮、烫水蛭、防己、葶苈子等活血化瘀及清利之品。曾庆琪教授认为阴汗、鼓胀之病邪以“风水毒肿”为主,治疗当主祛湿辅以行气化瘀。临床中遵古道重药理,对于久治不愈之阴痒,湿疹一症,尤其重视行气温化,此处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沉香一药堪妙。曾庆琪教授认为沉香性温、味辛、主归脾、胃、肾经,兼归肺、胆、肝经,主行,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气行则水行,且其性主行主降,易达阴部。且具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镇静抗抑郁活性等[3-4],临证时将其与广木香或香附相伍,既可降气温中,又可暖肾行气开郁,二药相伍,升降结合,又不失温化逐恶气风水之意。 1.2降气散瘀定痛良 马某,男,50岁,退休干部,年10月23日来南京中医药医院求诊,主诉夜尿多伴有小便无力、尿细、腰酸会阴刺痛8月。既往有前列腺增生及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平时生活规律,近来无房事。大便稍腻,饮食入睡可。刻诊:患者体丰,面色红润,神情焦虑,查体外生殖器无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前列腺B超示:左右直径43mm,上下直径43mm,前后直径3.8mm,膀胱残余尿36.5ml,意见: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内部片状回声减低区符合慢性前列腺炎改变。症属肝郁脾虚,寒湿瘀阻下焦,治以疏肝健脾、祛瘀温化水湿,方以前列腺III号方[2]加减,麸炒白术10g、党参25g、丹参20g、茯苓10g、醋柴胡10g、炙甘草6g、肉桂(后下)6g、丹皮15g、山药10g、盐车前子10g、石菖蒲10g、刘寄奴15g、麸炒苍术10g、制乳香(包煎)10g、炒没药(包煎)10g、砂仁(后下)10g、红枣10g、沉香(后下)8g、荔枝核15g、制吴茱萸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h服用。 年11月1日二诊,患者腰酸会阴刺痛、夜尿频减轻,小便无力好转,行NIH-CPSI总评分6分,原方改盐车前子15g、石菖蒲15g、继服14剂。 年11月16日三诊:腰酸会阴刺痛、夜尿频明显好转。原方加冬葵子10g,行NIH-CPSI总评分2分,再服14剂告愈。 按: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Ⅲ型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男科常见疑难病之一,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和/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或伴有焦虑、抑郁、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精神神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曾庆琪教授将沉香用于治疗Ⅲ型前列腺炎,取其主行主降之性。《药品化义》云:“沉香有通天彻地之功,体重而沉,味辛走散,气雄横行,…总之,疏通经络,血随气行,痰随其气转,凡属痛痒,无不悉愈。”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不通则易为瘀、为痰、为湿,其性属实,沉香主行主降,能佐舒经药、善驱邪气,能散瘀定痛[5,3]。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沉香具有镇静、镇痛、抗菌、抗炎等功效,本案中处方予以前列腺III号方加减以疏肝健脾、祛瘀温化水湿,加荔枝核、制吴茱萸、制乳没、沉香、刘寄奴以通行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加肉桂、沉香鼓舞脾肾阳气,温暖脾胃肾,以助行气化瘀之力。且加冬葵子清热利湿,砂仁、大枣、顾护脾胃,调和药性,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心身同调。 1.3行气解郁气淋除 仇某,男,51岁,公司业务员,年10月26日来南京中医药医院求诊,主诉尿道外口红肿并少许分泌物伴尿频、尿急、尿痛3月。既往有冶游史,医院被确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并行大量抗生素及中成药治疗(具体不详),现感龟头不适好转,仍有阴部发痒,小便稍黄,小便灼热感,尿急尿痛。刻诊:情志焦虑,阴囊皮肤稍红,龟头红,少许淡白色分泌物,胃脘部饱胀不适,食纳入睡较差,舌淡苔薄腻,脉细滑。证属:肝脾不调、湿热夹瘀,治以疏肝理脾,清热利湿化瘀,处方:琥珀25g、沉香30g、露蜂房30g、鼠妇20g、西洋参30g、砂仁20g、乌梢蛇40g、打粉、一次服药5g、po、bid。汤药处方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5g、枳壳15g、赤芍15g、白芍15g、生甘草10g、土茯苓20g、金雀根20g、五抓龙15g、片三七10g、合欢皮30g、沉香5g(后下)、半枝莲15g、半边莲15g、大枣20g、威灵仙30g、萆薢20g、砂仁(后下)10g。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年11月9日二诊,诉药后效显,胃脘部饱胀不适,遂原方加乌药15g、广木香10g,续服14剂。 年10月23日三诊,诸症基本缓解,汤剂停服,守方继服中药打粉巩固治之,随访一月症状未复发。 按: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性传播疾病,但在尿道分泌物中找不到淋球菌,其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此外还发现其他一些微生物,如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包皮杆菌等也与本病相关。一般典型症状为尿道口分泌物,尿道外口红肿、尿频、尿急、尿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曾庆琪教授认为非淋属于中医的“淋病-气淋”范畴,与肝脾关系密切,症有急慢之分,急者湿热下注居多;慢者气滞不宣为主,总属实多虚少。本案中选方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配芍药、甘草以和营缓急止痛,加沉香行气以止痛。因其枳壳长于行气宽中,故取而用之;因内有郁热,夹湿夹瘀,故添赤芍、土茯苓、半枝莲、半边莲及萆薢等清热利湿及五指毛桃、片三七、金雀根舒筋通络以化瘀;因胃脘部饱胀不适,及大量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恐伤中气,予以沉香、广木香、砂仁等顾护脾胃;沉香亦配合欢皮、大枣开心智,安神解郁,缓解心身不适。 2体会 沉香的临床应用广泛,多以配伍的形式出现,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6]。沉香的临床应用目前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最多[7],在呼吸、泌尿系统疾病等方面相对较少[1,3-4]。 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沉香含有倍半萜化合物、三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活性、抗肿瘤活性、镇静抗抑郁、镇痛活性、神经保护活性、抗炎活性、解痉止喘、免疫抑制活性等,可用于治疗胃痛、脘腹胀痛、腰膝虚冷、大肠虚秘、缓解风湿和高热症状等;也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和神经衰弱等[3-4,8]。古书载沉香辛香走散、主行主降,故能入脾调中;色黑体阳,古书载能补火、暖精、壮阳。其味辛、苦,性微温,主归脾、胃、肾经,有行气散瘀定痛,温中纳气归元之功效。 曾庆琪教授认为沉香在男科临床应用中前景广阔,辨证用之可获良好疗效。临床常见的男科疾病其病位多居下焦,而沉香体重色黑,主行主降的特性,临床常将其与广木香、香附等相配用于治疗肝郁、肝脾不和之症;同藿香、香附,治诸虚寒热;与附子、补骨脂、五味子等配伍治疗下元虚冷之盆腔生殖器疼痛等疾病。因男科疾病多合并有精神神经方面症状,如抑郁、焦虑症等,临诊多重心身同调,中医界称沉香为人体调理师[9],特别是在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方面,应用沉香之镇痛活性对于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应用沉香之镇静抗抑郁活性对于改善患者精神神经症候群,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曾庆琪教授临床尤其重视辨证论治,指出沉香是中药中的瑰宝,随着沉香种植产业的蓬勃发展,临床应顺势而为推动它的开发利用,但临证的具体用量应当根据证情之轻重决定,且注意后下,尽量兑水服或打粉服用,以最大程度上利用药物成分,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王灿红,郭鹏,王帅,等.沉香药用记载、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30(10):-. [2]焦刚亮,牛培宁,曾明月,等.曾庆琪教授经验方前列腺炎III号[J].中医药学报,,6(44):84-85. [3]梅全喜.香药——沉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71-72. [4]戴好富.沉香的现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5]汪科元.中药瑰宝沉香[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6]董鹏鹏,李红念,梅全喜,等.南药沉香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6(11):-. [7]曹红霞,梁改琴,贾有福,等.沉香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临床研究,(10):-. [8]福英.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在蒙药中应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2(8):55-56. [9]陆小鸿.“行气止痛”沉香[J].广西林业,(11):25-26. ProfessorZengQingqisexperienceofth 临证毋忘肾郁 作者/唐学游 在临床中,有许多肾之病变属于实证,其因多责肾郁,且有气、水、血、火之分。本文就肾郁产生病机与有关主要病证作一肤浅剖析。 肾寓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本,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难经·八难》:“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可见肾气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动力。 肾郁之产生不外乎外感和内伤。外感由表及里导致经络气血阻滞,气机失却通畅;内伤多为情绪突变,尤其是恐惧,极易伤肾。或本脏自病,或他脏所涉或痼疾相引或新感为恙皆可导致气郁。此外有服药太杂,或孕妇胎儿渐大,一旦影响肾气通达而成郁者,亦不少见。 兹将其机理分述如下: 1.恐为肾志,恐则气下,气因之沉陷滞凝而郁。 《素问·举痛篇》:“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肝肾同源,渊于下焦,肾气通于肝以养木,木气荣则血充气畅。若肝气郁肾气不得通于肝,则气阻成郁。此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上济于肺,肺气亦下归于肾,若肺失宣肃,肾失摄纳,权衡失调,往往可导致肾气郁。 2.水为至阴本在肾,肾气行则水行,若气不化水,水反滞气,气滞则水郁,水郁气更滞。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雾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故水郁产生,一为气不化水,二为阳辟阴举,寒凝水郁。 3.气之根肾中之真阳,血之根肾中之真阴,气血同根于肾。 如气郁延及于肾,精血化生艰难,血流不畅而成血郁。无形之气滞致有形之血郁,有形之血凝加重无形之气聚,二者互为因果,气血同郁。《医碥·肿胀篇》指出:“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同,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 4.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水火阴阳,互相平衡,才能维持肾之生理功能,反之,阴阳失调,可成火郁。 其因有四:①五气郁极化火,待时而作;②阴虚生热化火而郁;③瘀血败精久留化火成郁;④元阳败竭,火郁于外,戴阳于上。气滞日久易化火,火郁时长伤精血,初伤气久及血,气、火、血三郁杂至乃成郁劳沉疴。 肾郁所致病证繁多,现举内伤肾郁的主要病证如下: 一、气郁——奔豚气与喘证 奔豚,肾气奔冲。《难经?五十六难》:“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诸病源候论·奔豚气候》:“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可见奔豚是因惊恐,肾间动气受阻,气郁致使上焦阳气失于回纳反上冲,下焦阴气无法上承绕脐而动,是肾气久郁奔冲之候。 但“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肾肝同处下焦,而其气并善上逆也”《金匮要略心典》。又肺呼肾纳为气机升降之路,人身之气,其经纬本末出纳之序皆肺肾为之。肺失清肃则气上逆作喘,下可影响肾之摄纳失于通达而成郁,肾气郁亦可影响于肺而致喘。 临床见证: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至咽,腹胀痞满,脐下悸动,或心中踊踊,如事所惊,呻吟不已,或食辄欲呕,气满胸中,病情反复发作,气顺则止,气逆则冲。治宜温运、疏利并用,方可畅达气机。辨证选方时,桂心、沉香二味必用。桂心温肾化气以解肾之郁,又可平肝木逆气;沉香温肾而不燥,行而不泄,疏通气机,使气降归肾,二药配伍,奔豚和喘证可平。 例:万某,女,35岁。因受惊恐而烦恼失眠,渐觉少腹有气窜动,苦于矢气不出,哕逆不止,腹日渐胀大。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维生素B1缺乏症。治之不效。遇一草医用乌桕根皮、米泔水同煎,服药2天除大便溏泄外,病情有增无减,遂邀笔者诊治。 当时患者疲惫不堪而声音宏亮,腹胀痞满至心下,按之则濡,呼吸短促,自述时觉气从少腹上冲至胸,欲纳食而不能受,睡眠欠佳,两目红赤,溲黄便软,舌红苔薄黄,脉濡。虑其热结,投予小承气汤加味。服2剂,病证未除,精神更差,面容憔悴。细审诸症,再拟辛开苦降,理气解郁,消痞除胀法治之。 半夏泻心汤合奔气汤加减:姜夏10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12克,桂心5克,吴萸5克,干姜5克,沉香3克,红枣5枚。服3剂,痞满减轻,食欲增进,睡眠亦佳,连连矢气,气从下转而上冲大减。上方出入再进3剂,改健脾方善后。 按:患者气机阻滞,郁于肝则胸胁痛;郁于脾则心下痞;郁于肾则少腹胀,故腹大,呼吸不利。虽有痞满但无燥实坚,乌桕根皮、承气类皆非其治,徒伤正气。宜理气解郁,调和气机。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消痞除胀;奔气汤乃平冲降逆之要方,辛开苦降,解肝肾之郁,则气机升降出入如常,遂病自除。 二、水郁——小便不利 肾主二阴,职司开阖。肾气从阳开从阴合。肾郁气化不利,气不化水,水反搏于气,结聚而不下,故小便不利。肝气郁结,疏泄不利,亦能影响肾之气化功能障碍导致水郁。妇人妊娠,亦有因胎气壅塞肾之经络,气机阻遏,气水同郁而成肿者。故气滞不化或肾气相对不足,气化不利皆可导致水郁。 临床见证多有情志不遂,全身肿胀或不肿,或肿甚,皮色不变按之即起,小便不利。宜疏通气机为要,佐以利水之品,不可见肿即利。《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治疗本证可遵此法。用沉香散加天仙藤、益母草为佳。 例:王某,男,30岁。小便频数涩痛,日20余次,色黄赤,大便干结,少腹微胀。初服清热通淋之剂,症状缓解,但始终未痊愈。后服滋阴补肾,佐以通淋。服药20余剂亦未效,遂来就诊。 现证:小便日10余次,色略黄,溺时仍有涩痛感,少腹时感隐胀,腰酸楚难支,眼睑稍有浮肿,纳食欠佳,睡眠易惊,舌淡少苔,脉弦数。此乃下焦水热互郁,肾之气化不利。宜解郁理气,利水清热通淋。 沉香散加减为方:沉香1.5克,石苇12克,陈皮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天仙藤15克,冬葵15克,王不留行12克,六一散10克(冲服)。服药3剂,小便较前通畅,无涩痛感。上方出入继进20剂而愈。 按:清热通淋乃治淋症常法,依理当愈,然而为何未效?盖因患者,精神抑郁,气机郁滞,气化失司,造成水热互郁成淋。故取理气清热利水法以取效。 三、血郁——月经愆期 月经愆期,其因甚多,除肾虚、肝郁等外,与肾郁亦有一定关系。《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经来断续,或前或后无定期,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正肾之或通或闭耳。……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治法宜舒肝之郁,即开肾之郁也。” 傅氏指出了肝郁及肾,月经先后无定期之病理。临床常见患者情绪不佳,喜叹息,纳呆不化,月经先后不定以后期为多,经量多少不一,色暗红有块而不畅,小腹胀痛连及胸胁,腰膝酸软,脉沉略涩。当疏通气机,理血调经。可投加减定经汤(当归、白芍、熟地、菟丝、柴胡、山药、茯苓、桂心、乌药)。此方“疏肝肾之气,非通经之药也;补肝肾之精,非利水之品也,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不治之治,正妙于治也”。(《傅青主女科》)。 例:黄某,女,38岁。因忧郁不解。经前少腹胀满不适,经期先后不定,有时数月不潮,量有时点滴即净,有时数天后仍如潮涌,色黑有块,来经时小便有淋涩感,体倦乏力,舌紫少苔,脉细。此乃气郁,月经不调。宜调气机,理精血为要,定经汤加减:当归12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菟丝12克,柴胡5克,怀山药15克,茯苓12克,桂心3克,乌药8克,青皮6克,益母草15克。每隔20天服3剂。连服半年后,月经如期,量、色趋于正常。 按:肝为女子之先天,肾为月经之渊源。肝肾调和,气顺血行,经候如常。本例患者情志不畅,气机阻滞,精血壅塞以致月经不调。如丹溪所云:“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当疏肝肾之气,解精血之瘀,其经自调。用定经汤去荆芥,加乌药、桂心、青皮以增强理气之力,气行郁开则血畅;益母草乃活血祛瘀调经要药,诸药相得,则经调病除。 四、火郁——阳痿 火者,相火也,相火易妄动,火郁于肾可致阳痿。《冯氏锦囊秘录》认为火郁即气郁,“此非真火衰也,乃闷郁之故也。宣其抑郁,通其志意,则阳气之舒,而其痿自起矣。”临床主证为阳痿,思欲妄动而性急,失眠多梦,心慌,口苦口麻,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脉细数。治宜坚阴泻火。《丹溪心法》:“……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常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加升麻、升阳散火之类化裁。 例:傅某,男,28岁。患阳痿。郁闷,头胀,失眠,五心烦热,腰酸体倦,舌红,脉细数无力。拟泻火坚阴升阳之剂治之。知母10克,黄柏10克,熟地15克,枣皮12克,泽泻10克,怀山药12克,枸杞20克,丹皮8克,升麻6克,大枣8枚。连服30余剂,同时服清炖甲鱼,戒房事。两月后症愈。继服知柏八味丸一月,以固疗效。 按:本例因纵情太过,损及肾阴,相火偏亢,火郁成痿。故治用滋阴泻火佐以升阳,治之得宜故效。 结语 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多因受情志变化的影响,形成郁证。而气、血、水、火四者又是形成肾郁的几个主要因素。四郁常互为因果,而又彼此兼挟。辨证时,凡与肾有关的实证病变,就毋忘考虑肾郁之过,切勿迷信肾无实证、肾无郁证之说。 论治宜从病因入手,外感解表祛郁,内伤气、水、血三郁温化疏利,理气解郁,乌药、桂心、沉香、天仙藤为首选之药;火郁除坚阴制火外,尤其注意加升麻之类顺从火性升阳散火为好。同时,应诱导患者畅达情志以杜绝致病之因,方可提高治疗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tx/9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神奇之剂
- 下一篇文章: 男人在备孕期要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