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家那些事7
1、斑鸠 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呈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下体为红褐色。雌雄羽色相似,非常可爱。 2、竹鸡 竹鸡亦称泥滑滑、竹鹧鸪或“扁罐罐”。属鸡形目,雉科。该鸟羽色艳丽。为国内特有的观赏鸟类,在南方为常见种类。雄鸟生性好斗,常被人们驯化为斗鸟,以供观赏。此鸟曾于年引入日本,很受欢迎。野生竹鸡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山地。 3、金鸡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cm。尾特长,约38-42cm。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4、野鸡 山鸡(学名:Lophuraswinhoii),又叫野鸡、雉鸡。性情活泼,善于奔走而不善飞行,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高飞能力差,只能短距离低飞并且不能持久。食量小,食性杂,胃囊较小,容纳的食物也少,喜欢吃一点就走,转一圈回来再吃。 山鸡是杂食鸟,喜欢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籽、绿叶嫩枝等。人工养殖山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山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质细嫩鲜美,野味浓,其蛋白质含量高。公山鸡的羽毛艳丽,具有观赏价值,标本可以提供给教学、科研和展览用,还可以作为高雅贵重的装饰品。 5、晃狗 果子狸(学名:Pagumalarvatataivana英文名:Swinhoe)属于食肉目、灵猫科、花面狸属的一种珍贵的野生动物。体色为黄灰褐色,身体略胖,颈部粗短,和身体不易区分。现有17个亚种,中国有9种。所属的花面狸属只有这一个物种,与本科其他物种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原始类群。 6、野猪 野猪又称山猪,猪属动物。分为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野猪的染色体数2n在36一38之间彼此间没有繁殖障碍。野猪在全世界有27个亚种,亚种间和亚种内核型都有一些差异,染色体数(2n)在36-38之间,如西欧野猪2n=36或37,日本野猪2n=38,但彼此间没有繁殖障碍。可以生育后代,它们广为分布在世界上,不过由于人类猎杀与生存环境空间急剧减缩等因素,数量已急剧减少,并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濒危物种。野猪是杂食性的,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现今人类肉品食物主要来源之一的家猪,也是于年前由野猪所驯化而成。野猪不仅与家猪外貌极为不同,成长速度也远比家猪慢得多,体重亦较重。 7、土猪 豪猪,又称箭猪,是一类披有尖刺的啮齿目,可以用来防御掠食者。豪猪有褐色、灰色及白色。不同豪猪物种的刺有不同的形状,不过所有都是改变了的毛发,表面上有一层角质素,嵌入在皮肤的肌肉组织。旧大陆豪猪(豪猪科)的刺是一束束的,而新大陆豪猪(美洲豪猪科)的刺则是与毛发夹杂在一起。其天敌为渔貂。 8、野猫 豹猫(学名:Prionailurusbengalensis)别名铜钱猫、石虎等,亚洲的猫科动物,豹猫的体型略大于家猫,但各亚种的差别比较大,例如印度尼西亚的亚种平均体长45厘米,尾长20厘米,而西伯利亚的亚种体长则达到60厘米,尾长40厘米。豹猫的毛皮也有很多种颜色:南方的豹猫为黄色,北方的则是银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猫的斑点一般为黑色。豹猫是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了交配季节外,它们一般为独处。 9、大王蛇 大王蛇,学名王锦蛇,又称菜花蛇,大王蛇、蛇王、臭黄颌等,是一种在温带很常见的大型蛇,无毒,靠自身强壮的身体和强大缠绕力来猎物。因为头上有像王字的花纹而得名。蛇体大,有着耐寒、适应性强、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容易饲养和孵化等诸多优点,很多蛇场或养蛇户,特别是北方诸省区,大都以它作为无毒蛇的饲养对象。 10、黑眉锦蛇(太原把它称为菜花蛇) 黑眉锦蛇(拉丁名:Elaphetaeniura)是大型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左右。现已改名为黑眉曙蛇。 黑眉锦蛇别名家蛇﹑秤星蛇﹑菜花蛇(虽王锦蛇也称菜花蛇,但四川、贵州一带称黑眉锦蛇为菜花蛇)﹑黄颌蛇﹑枸皮蛇﹑黄喉蛇﹑慈鳗﹑黄长虫﹑广蛇﹑等。头和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一条明显的黑纹,体背的前、中段有黑色梯形或蝶状斑纹,略似秤星,故又名秤星蛇;由体背中段往后斑纹渐趋隐失,但有4条清晰的黑色纵带直达尾端,中央数行背鳞具弱棱。由于该蛇具有较大药用价值,常被人类捕杀,数量不断锐减。另外黑眉锦蛇现发现共有9个亚种分化。 11、乌梢蛇 乌梢蛇,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蛇。分布范围很广,属于无毒蛇类。乌梢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 乌梢蛇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急需保护。 12、石蚌 石蚌为蛙类之一种,生长在深山等沟的溪流石缝之中,体大如蟾蜍,四肢肥胖,肉质较牛蛙为优,为云南贵州山箐中之水产品,墨江产量较多,拿来用作清炖,配以葱花、胡椒、食盐、味精等佐料,即可食用。中国林蛙肉质细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特别食体弱多病者及老人食用,具有很高的食补价值。经烹调能释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因而味道香浓。 13、红尾子 学名溪哥,嘴巴很大,张口最大可达眼部中央正下方,雄鱼体侧有10-14条蓝绿色不均匀横纹,俗称红猫,雌鱼为较一致之银白色,无须,体被圆鳞,侧线完全而略向下弯曲,雄鱼在繁殖期有追星。最大可长到15--20cm,喜居於高溶氧量的溪流。 14、鳝鱼 鳝鱼属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亦称黄鳝、鱓鱼、罗鳝、蛇鱼、血鳝、常鱼、[1]长鱼(苏北一带)。合鳃鱼目约15种细长鳗形鱼类的统称。我国分布两种,一种即为常见的黄鳝,还有一种为山黄鳝,在川、云、贵、渝、湘、鄂、皖、豫等各地都有分布。 鳝鱼就是俗称的黄鳝,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亚科。是一种鱼,身体像蛇,但没有鳞,肤色有青、黄两种,大的有二、三尺长。喜欢安静,一般静卧在水底。 生活在水边泥洞和石缝里,夏季出来,十一、十二月藏于洞中 15、泥鳅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属鳅科。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在中国南方各地均有分布北方不常见但也分布各地。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泥鳅生活在湖池,且形体小,只有三、四寸长。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食用、入药。 16、土鱼 学名大吻鱥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的一属。约有10种。体长侧扁。略呈纺锤形,体长不超过毫米;腰圆,无皮质腹棱;头较长,吻钝;口大,端位或稍下位,唇薄,上下颌无角质边缘;眼小或中等,位于头侧上方;侧线完全或不完全;体侧通常有黑色斑点或黑色纵条纹,背部正中有一狭的黑纹。 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很多都是濒危物种,希望大家去保护珍惜,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pz/1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药典部分品种DNA鉴别必要性商榷
- 下一篇文章: 国内首套爬宠类综合图鉴疯狂的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