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中药专业知识二考点汇总
年及年分值分布表 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1. 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2. 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3.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汗力弱。 4.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5. 功效: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呕家圣药) 6. 功效: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炭) 用法:荆芥穗发汗力强。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须炒炭用。 7.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8.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10.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2.注意:用量<3g;辛不过钱。 11. 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2. 功效: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2.注意:有小毒。 13. 功效:散风寒,通鼻窍。2.煎煮方法:包煎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14. 功效: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注意: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 15.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16. 功效: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2.注意:孕妇慎服。 17.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18.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19.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20.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21.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22. 功效: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23.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总结学习方法——对比学习法 总结归类法:——治头痛诸药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2.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 3.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此外,制成注射液又能引产。 注意:不宜与乌头同用。孕妇禁服。 4.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5. 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6.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7. 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8. 功效: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9.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10. 功效: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11.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胎热胎动不安)。作用于上焦。 12.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善于清心、胃之火。 13.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湿热诸证,特别下焦湿热证有效。 14. 功效:(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15.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第三节清热凉血药 16.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主治阴虚肠燥便秘。 17.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主治阴虚肠燥便秘。 18.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治无汗骨蒸佳) 19.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20. 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21.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 第四节清热解毒药 22.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3.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素有“疮家圣药”之称,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24.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25.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26.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27.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28.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消痈(肺痈)。注意:不宜久煎-后下 29.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咽喉肿痛(证属热结痰盛者尤宜) 30.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1)热毒血痢;(2)阿米巴痢疾。 31. 功效:清热解毒,热毒疮痈,消痈排脓(肠痈) 第五节清虚热药 32. 功效: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 33. 功效: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34. 功效: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35. 功效: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 36. 功效:退虚热清疳热 第三章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 1.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2.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3. 功效:泻下,清肝,杀虫 第二节润下药 4. 功效:润肠通便。注意: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5.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宜于水肿脚气浮肿兼便秘者)。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6.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有毒,力猛;入丸散,0.5~1g;内服需醋制;宜间断服药;体虚及孕妇忌服;反甘草。 7. 功效: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8. 功效:泻下,逐水,去积,杀虫注意:畏巴豆。体弱忌服。有肾毒性。 第四章祛风湿药1.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2.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注意:煎服,5~15g。治骨鲠可用30~50g。 3. 功效: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4.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5. 功效: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6. 功效: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注意:不宜久煎。 7.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注意:有大毒,不宜久服。孕妇忌用。 8.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9.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习称汉防己。 10.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11.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12.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清热解毒 13.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14.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15.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16.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17.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8. 功效:祛风通络(横走肢臂),利水消肿。 19. 功效:祛风通络,化痰解毒。 20. 功效:祛风活络,利水消肿,通经下乳,止痒。 21.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第五章芳香化湿药1.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特点:一身上下内外之湿皆可除。 2. 功效: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3. 功效:化湿,止呕,发表解暑。注意:后下。 4. 功效:化湿,解暑。 5.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后下。 6.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7.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注意:不宜久煎。 8. 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1.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主治: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 2.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3.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4. 功效:利水渗湿 5. 功效: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注意:包煎。孕妇慎服。 6.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清热收敛。注意:包煎孕妇慎服。 7. 功效: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 8. 功效:利水清热,通气下乳。 9. 功效:利尿通淋,止痛(善通利小便而止痛,并兼排石)。注意:包煎。 10. 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11. 功效:利湿浊,祛风湿。 12. 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注意:孕妇忌用。 13. 功效: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14. 功效:利尿通淋,祛风止痒。 15. 功效: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16. 功效: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17.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治黄疸要药。 18. 功效:清热除湿,利湿退黄,利尿通淋。善治石淋(泌尿系结石)肝胆结石。 19. 功效: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第七章温里药1.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2.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温肺化饮。 3. 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4.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注意:有小毒。 5.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6.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7. 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8. 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第八章理气药1.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2. 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特殊主治:胃扩张,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 行气、调中、止痛。 4.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5. 功效: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注意:后下。 6. 功效: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7.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8. 功效: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9. 功效:疏肝破气,消积化滞。2.注意:孕妇慎服。 10.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化痰。 11. 功效:疏肝和胃,理气化痰。 12.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13. 功效: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14. 功效: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15. 功效:降气止呃。 16. 功效: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第九章消食药1. 功效:消食化积(消油腻肉食积滞),活血散瘀。 2. 功效:消食和中(善消米面等淀粉性积滞),回乳,疏肝解郁。 用法用量:煎汤,10~15g,大剂量30~g;或入丸散。 消积宜炒焦用,疏肝宜生用。回乳可用至60g。 3. 功效:消食和胃(尤食积兼外感表邪者)。 用法:丸剂中有金石贝壳类药物,可用本品糊丸。 4. 功效:消食除胀(消食力强,兼行气消胀),降气化痰。 5. 功效: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第十章驱虫药1. 功效:杀虫,消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去壳取仁,捣碎。 小儿每岁每天1~1.5粒,每日总量不超过20粒。 2. 功效:杀虫,疗癣。注意: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体虚者慎用,肝病忌用。 3. 功效:杀虫,利水,截疟。 用法用量:煎汤,3~10g;单用驱杀绦虫、姜片虫,须用30~60g。 4. 功效: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5. 功效:杀虫 6. 功效:杀虫,消积。用法用量:内服: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或入丸剂。 7. 功效:杀虫:绦虫病。 8. 功效:杀虫,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第十一章止血药1.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2.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3.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4.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5. 功效:凉血止血,祛痰止咳。 6.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7.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 8.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9. 功效:活血祛瘀,收敛止血. 10. 功效: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11.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胃、十二指肠溃疡之吐血、便血效佳)。 12. 功效: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杀虫,补虚。 13.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14.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第十二章活血祛瘀药1. 功效:活血行气(“血中气药”),祛风止痛(治头痛之要药)。 2.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善行血中气滞止痛良药。 3.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4.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5.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6.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7.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蛇虫毒。 8.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9.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古云“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 10. 功效: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 11.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12.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13. 功效:活血祛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 14.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血下行。 15. 功效: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与牛膝相比无补益作用) 16. 功效:活血调经,疏肝解郁。 17. 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用法:水煎服,3~10g;研末服1~1.5g。孕妇忌用。 18. 功效:散瘀止痛,接骨疗伤。用法:水煎服,3~9g;入丸散0.3g。 19. 功效: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20.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21. 功效:破血逐瘀,通经。 煎汤:1~3g;入丸散,每次0.3~0.5g。 22. 功效: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化痰药 1.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用法:法半夏长于燥湿,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清半夏长于化痰;竹沥半夏长于清热化痰。生半夏外用。 2.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3. 功效:燥湿化痰,息风止痉,解毒散结。 4. 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5.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6. 功效:消痰行水,降气止呕。用法:包煎。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7. 功效: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瓜蒌仁长于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 8.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 9.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10.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 11. 功效:清热滑痰(痰热咳喘、胶结难出之要药) 第二节止咳平喘药 12.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3. 功效: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14.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5.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16.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17. 功效: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18.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19.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第十四章安神药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1.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注意:入丸散服,每次0.1~0.5g。不入煎剂,忌火煅。 2.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3. 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用法:镇惊安神、平肝潜阳宜生用,收敛固涩、收湿敛疮宜煅用。 4. 功效: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注意:不入煎剂,每服1.5~3g。 5. 功效:安神定惊、明目除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 用法:入丸散,0.1~1g。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6. 功效:养心安神,敛汗(自汗、盗汗)。 7.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8. 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对胃有刺激性,故溃疡病及胃炎患者慎服。 9. 功效: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10. 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1.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2. 功效: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 3.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煅用凉血止血。 4.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安神定惊,收湿敛疮。 5. 功效:平肝潜阳、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6. 功效:平抑肝阳清热,降血压,利水。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7.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毒 8. 功效: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9.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10. 功效: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11. 功效: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第十六章开窍药1.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2. 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3. 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4. 功效:开窍辟秽止痛 5. 功效:开窍辟秽止痛行气活血 第十七章补虚药第一节补气药 1.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2.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3.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4.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5.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6. 功效: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7.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8. 功效:补气生津 第二节补阳药 9. 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10.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 11. 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 12.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13.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4. 功效: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15.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16. 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17. 功效: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18. 功效: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19. 功效:温肾补精,养血益气 20. 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第三节补血药 21.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22. 功效:补血滋阴,补精益髓 23. 功效: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24.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25.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第四节补阴药 26. 功效:清肺养阴,祛痰益气 27.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28. 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29. 功效: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30. 功效: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31. 功效:滋阴润肺,补脾益气 32.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 33.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34. 功效: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 35. 功效: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36.功效: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第十八章收涩药1.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2.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3. 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4.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5. 功效:补脾止泻,益肾固精,止带,养心安神 6.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7. 功效: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8. 功效: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9. 功效: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10. 功效:补脾祛湿,益肾固精 第十九章涌吐药1. 功效:涌吐痰饮,截疟 2. 功效:内服: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3. 功效:涌吐风痰杀虫疗癣 第二十章杀虫燥湿止痒药1. 功效: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2.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3. 功效: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 4.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5. 功效: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6. 功效: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7. 功效:外用拔毒止痒,敛疮生肌;内服坠痰镇惊,攻毒截疟。 8. 功效:杀虫,疗癣,止痒。 第二十一章拔毒消肿敛疮药1. 功效:攻毒蚀疮,破血逐瘀,散结消癥。2. 功效: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3. 功效:通络止痛,散结消肿。4. 功效:拔毒去腐。 5. 功效:明目去翳,收湿生肌。 6. 功效: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活血止痛,清肺化痰。 7. 功效:外用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8. 功效: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9.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第二部分?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内科常用中成药第一节?解表剂 1.桂枝合剂: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感冒风寒表虚证 2.表实感冒颗粒: 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感冒风寒表实证 3.感冒清热颗粒: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 4.正柴胡饮颗粒: 发散风寒,解热止痛。 5.银翘解毒丸: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6.桑菊感冒片: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热感冒初起 7.双黄连口服液: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8.羚羊感冒胶囊: 清热解表。 流行性感冒属风热证 9.连花清瘟胶囊: 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流行性感冒属热毒滞肺证 10.九味羌活丸: 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 11.荆防颗粒: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 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 12.午时茶颗粒: 祛风解表,化湿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 13.藿香正气水: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孕妇及风热感冒者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服滋补性中药。服藿香正气水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对藿香正气水及乙醇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4.保济丸: 解表,祛湿,和中。 暑湿感冒 15.参苏丸: 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的感冒。 第二节祛暑剂 16.六一散: 清暑利湿。 感受暑湿所致暑湿 17.甘露消毒丸: 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暑湿蕴结所致的湿温 18.紫金锭: 辟瘟解毒,消肿止痛。 中暑 19.六合定中丸: 祛暑除湿,和中消食。 夏伤暑湿,宿食停滞 20.十滴水: 健胃,祛暑。 中暑 21.清暑益气丸: 祛暑利湿,补气生津。 中暑受热,气津两伤 由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gn/7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经得起重复验证的专病专方必须收藏
- 下一篇文章: 功效相同的单味中药药效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