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www.gansulawyer.net/m/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较多蛇类实物图,虽然认真观察也可以发现它们的奇妙之处,不过严重恐蛇的读者谨慎点开哦~

生活中,很多人“谈蛇色变”(比如我妈=_=),或是单纯害怕,或是认为它们恶心、冷血,对这一类动物避之不及;部分人对蛇的恐惧更甚,表现为极度的恐蛇症(ophidiophobia)。咱们的其他灵长类伙伴也多具有对蛇的警戒、恐惧行为,因此一般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在进化过程中,那些不怕蛇又粗心的祖先都被毒蛇或大型蛇类淘汰,早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经历了那些恐怖事件的幸存者们,把这种对蛇的恐惧借基因或文化代代相传。

什么样的蛇算毒蛇?

相较于大型蛇类那肉眼可见的“物理伤害”,多数人更是被传说级别的化学武器——蛇毒——吓得不轻。“这蛇有毒吗”、“长成那样,会不会有毒啊”等等类似的疑问,相信大家在谈到蛇时常常都能听到。

实际上,在全部蛇类中,毒蛇只占稍多于1/5。人们常说的“菜花蛇”、乌梢蛇等都不算毒蛇。那么哪些蛇是有毒呢?毒蛇包含许多不同的种类,其中有一大类长相格外特别——蝮亚科蛇类;这一类蛇类中包含多种赫赫有名的毒蛇,如盛名北美的响尾蛇、标配“原谅色”的竹叶青蛇和我国留名青史的五步蛇(尖吻蝮)。这些蝮亚科蛇类(蝮蛇)颜色、斑纹、体型各异,但都有略呈三角形的头部和脸颊的一对“小酒窝”(称为颊窝);尤其是这对“酒窝”,是其他所有蛇类都不具备的鉴别特征。

小心!附近有蛇出没!

图1西部菱背响尾蛇,可见眼斜下方的颊窝(图片来源:reptiledatabase);图2福建竹叶青,眼前方的大孔为颊窝,颊窝前方的小孔为鼻孔(图片来源: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朴弋戈)图3可见其呈三角形的头部(尖吻蝮),图4可见约脸颊部位的颊窝(尖吻蝮)(图片来源: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朴弋戈)

没手没脚的蝮蛇咋恰饭呀?

传说上帝惩罚蛇类“以肚皮行走,终身吃土”,无手无脚确实是蛇类最明显的特征;而失去四肢、“终身吃土”的这些孩子实为自然界中的“弱势群体”。在大多数栖息环境中,蛇类都仅作为中低级捕食者,捕食一些动物也被其他动物捕食。生活已属不易,但偏偏所有蛇类还都只吃荤菜,为了顺利开饭,不同的蛇类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捕食技能。

那么,面带“小酒窝”的蝮蛇们怎样才能顺利“恰饭”呢?

技能一:伏击出猎

如果说同样作为捕食者的猫科动物是把技能点都放在了力量、速度与敏捷上,是突击队般的角色,那么蝮蛇首选的技能点就是耐心,更像是狙击手。

蝮蛇是典型的伏击型猎手。虽然多数猫科动物也会伏击猎物,但这一点比蝮蛇还是略逊一筹。不同的蝮蛇根据自身的颜色、斑纹选择合适的位点,在自带的“迷彩”伪装下开始等待猎物的到来。蛇类以较强的耐饥饿能力著称。而蝮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变温动物的它们有着远低于那些“热血”猎手的基础代谢率。

因此,其几近点满的耐心技能点赋予了蝮蛇近乎偏执的耐受“寂寞与无聊”的能力。或许是秉持着“猎物随时都可能出现”的信念,在保持伏击的过程中,蝮蛇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接近“死一般的静止”的状态。一项对森林响尾蛇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守株待兔”的平均时间为17小时,最长可超过67小时。想想这趴在原地、几乎一动不动就好半天甚至几天的状态,就足以令一众办公桌前的人感觉腰酸背痛……

跳跃矛头蝮(上)莽山原矛头蝮(下)(图来源:Agefotostock.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gn/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