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

亦被称作乌蛇、乌风蛇、黑乌梢、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以及剑脊乌梢蛇。其英文名为Zaocys。这种药材取自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Cantor)的去内脏全体。

乌梢蛇的体长可达到约2米。它的头部呈现扁圆形,尾巴则细长,眼睛大而有光泽。鼻孔为椭圆形,位于两鼻鳞之间。吻鳞微微露出头顶,鼻间鳞的宽度大于长度。前额鳞的宽度也大于长度,其外缘包裹着头侧。额鳞前宽后窄,略呈五角形,眼上鳞则宽大。上唇鳞共有8枚,其中第4、5枚位于人眼处。颊鳞枚,与第2、3枚上唇鳞相邻接。眼前鳞有2~3枚,其上缘可包裹至头背。此外,眶后鳞有2枚,前额鳞2枚,后颞鳞2~3枚,下唇鳞0枚。脊部高耸,形成屋脊状,被称为剑脊。背鳞共有4~8列,颈部后的背部中央有2~4行鳞片棱显著,从而形成两条贯穿全体的黑线。腹鳞数量为86~枚,肛鳞2裂,尾下鳞0~28枚。尾部逐渐变细,颜色呈青灰色或黑褐色。

乌梢蛇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及田野间,以蛙类为主要食物来源,且无毒。这种药材在中国多个省份均有分布,如河南、陕西、甘肃、四川等。

在春至秋这段时间内捕捉乌梢蛇,捕捉后处死,再通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制成药材。首先用刀从腹部剖开蛇身,去除内脏,然后卷成圆盘状。接着置于铁丝架上,用柴火熏至焦黑色。最后取下晒一两日,待干透后即可成为药材。

制成的乌梢蛇药材呈现圆盘状,盘径约为6厘米。头部位于中央,口内为多数同形细齿。上下唇鳞片颜色近无色,上唇鳞共有8片。颊鳞片,眼睛较大且有光泽,眼前下鳞较小。头背及体背部颜色为黑褐色或绿黑色,背脊高耸呈屋脊状,被称为“剑脊”。背鳞大部分平滑,仅中央2~4行起棱,鳞行为偶数排列。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反卷,内部呈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众多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明显细长,尾下鳞双行。整体气腥、味淡。

乌梢蛇的药材性质平和、味道甘甜,主要归入肝经。

乌梢蛇被广泛应用于祛风、通络和止痉等方面。它属于祛风湿药中的祛风湿强筋骨药分类。

乌梢蛇在临床上的常用量为9~2克,经过焙干后研成粉末内服,或制成丸散剂使用。对于外部应用,可以适量烧灰后调敷。它主要用于治疗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以及瘰疬恶疮等症状。

乌梢蛇具有抗炎、镇痛、镇静和调节免疫等多种功效。其血清甚至显示出抗蛇毒的作用。

乌梢蛇含有7种氨基酸、脂肪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其鲜肉中还富含蛇肌果糖和蛇肌醛缩酶等成分。实验证明,乌梢蛇的水煎和醇提取物均展现出抗炎、镇痛和抗惊厥的效果。

由于乌梢蛇性质平和,一般人群均可使用,但血虚生风者需谨慎服用。

乌梢蛇可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例如,与防风、细辛等药材配伍,可治疗身体顽麻风;而与腊月猪脂调涂,则可治疗面上疮。此外,《圣惠方》中还记载了乌蛇丸的配伍,用于治疗多种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zz/1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