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52897.html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实地考察了道教名山青城山,被山里清幽的仙气所感染,遂留下了“问道青城山”这句名言。后来这句名言成为了当地政府宣传该景点的一张隐形的名片。这张名片让没去过青城山游玩的旅客们很好奇啊:青城山为什么是个修道成仙的好地方呢?

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红透半边天之后,也让青城山扬名于世。其主题曲的唱词“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脱胎换骨变成人,望求菩萨来点化,渡我素贞出凡尘”,使得旅客们对此名胜更加趋之若鹜了。

试问那些想去青城山寻访白素贞踪迹的旅客们是否会想起下面这段对话?

观音菩萨:“善哉善哉,难得你有这一片皈依三宝的诚心,只是你尘缘未了,又如何能白日飞升呢?”

白素贞:“弟子此心已定,众念皆寂,任何尘缘都愿割弃。”

观音菩萨:“尘缘可弃,恩情难忘,你尚欠人间一桩恩情,难道就不思图报了吗?”

白素贞:“这?弟子也知道报恩之道,只是已经事隔千年,茫茫人海,又如何报答呢。”

可该剧毕竟是个神话故事,虽然引人入胜,但是情节是虚构的,唯心的。从唯物主义来讲,白素贞报答人间恩情的最实际的方式莫过于被除去内脏、头尾、鳞片、灰屑、皮骨等之后,再被切断,再被净制,再被干燥后入药斗,再对有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半身不遂、皮肤顽癣等的人报恩。这种报答人间的方式看上去好残忍。但蛇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与鸿毛。所以说,药斗里的“白素贞”等待着病人许仙,是在向死而生,向生而死。它的肉身躺在药斗里,魂灵好像在自言自语:“你有病,我有药,那就以身相许吧!”

因为据有考究癖的人推断,剧本中的白素贞的原型可能是乌梢蛇(四川本地的大型的水性好的有白色品种的无毒游蛇)。所以,从唯物的角度上讲,“白素贞”能祛风、通络、止痉。

被美化的乌梢蛇成了白娘子,这其实是一个兼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的比喻。褪去这层被赋予的仙气,实际上,乌梢蛇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很像一种塑料编织袋;乌梢蛇的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炯炯有神;乌梢蛇的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另外,乌梢蛇的颜色除了白娘子这种罕见的白色之外,还有棕褐色、黑褐色或绿褐色等常见色。

一个在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念大学的高中同学,经常在QQ上抱怨教室有乌梢蛇,好想把它弄死。而我因为学习了乌梢蛇这味中药,对它有了先入为主的了解,所以才对它不那么反感,遂对那位同学说:“白娘子在峨眉山修行之余,跑到你们学校蹭课来了。法海都没有收拾她,难不成你还要为难她?”他听后愣住了,半信半疑地将乌梢蛇放生了。后面在老家遇到他了,他跟我说:“野生乌梢蛇毕竟不是国家珍稀动物,所以捕杀它并不会受到法律制裁。不过,它既然是白娘子的原型,我还是放她自由了。放她之后,她跑得好快哦,一溜烟儿的功夫就不在了。是不是赶着去投胎?”我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跟这个同学对话之后,就常常有两种声音在耳边回响:“乌梢蛇是无毒无攻击性的蛇,为什么不放生?乌梢蛇医药价值极高,凭什么不入药?”深想之后,我认识到这两种观念并不矛盾。前者反映了尊重一切生命的佛家思想。后者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人类是生物链的最高级,只有先保障了人类的利益,才能间接促进其他生物生存发展,才能形成良性的生物循环。这两种思想经过和谐统一之后,就十分符合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也符合美学思想。

那么,站在美学的角度,乌梢蛇为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以身相许,行善积德,算是一种美学;站在美学的角度,乌梢蛇为报答人类的养殖之恩,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算是一种美学。

蛮有意思的,乌梢蛇遇到了文学家便成了“白素贞”。乌梢蛇遇到了药物学家便成了一味良药。前者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后者则给得专病的人带来福音。细品,这两种境遇的乌梢蛇都算得“道”了。

本文来自《中国中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zz/1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