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过后话五毒
端午节过后,气温逐渐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殖期,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 今天我们就咱来聊聊五毒。 五毒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及陕西等地 性味:辛,温。归经: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中医典籍 《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中风、惊瘸、破伤风、百日咳、结核、烫伤、疮疡肿毒等 01 毒蛇,是指能分泌特殊毒液的蛇类,是性格狡猾,出击狠毒的捕食者,敏锐的感官让猎物无处逃窜,诡异的攻击让死亡如影随形。 在蛇类中有很多都可以入药,比如乌梢蛇。乌梢蛇,中药名。为游蛇科乌梢蛇属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痉之功效。主治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风疹疥癣。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入肺、脾、肝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痉。 主治:风湿顽痹,肌肤麻木,筋脉拘挛,肢体瘫痪,破伤风,麻风,风疹疥癣。 中医典籍 《开宝本草》:“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如其类。生商洛山。” 《本草衍义》:“有身长一丈余者,蛇类中此蛇入药最多。” 全蝎,中药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春末至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肝经。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中医典籍 《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薄荷包炙研服;胎惊天吊,入朱砂、麝香,或丸服;风痫及慢惊,用石榴过末服;慢惊,同白术、麻黄末服;脐风,同麝服。 《本草求真》:全蝎(专入肝)。味辛而甘。气温有毒。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 壁虎,中药名。为壁虎科动物无疣壁虎或无蹼壁虎或多痣壁虎r的全体。分布于我国东南一带,无蹼壁虎产于东北与华北。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肾、肝经。 功效:祛风,活络,散结。 主治:用于中风瘫痪,风湿关节痛,骨髓炎,淋巴结结核,食管癌,肺癌,原发性肝癌,肠癌等。 中医典籍 《本草汇言》:"病后血虚气弱,非关风痰风毒所感者,宜斟酌用之。 纲目》:"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历节风痛,及风痉惊痫,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疗蝎螫。" 《四川中药志》:"驱风,破血积包块,治肿痛。 蟾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性味:辛,凉,有毒 功效:为破症结,行水湿。 主治:化毒,杀虫,定痛。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中医典籍 《名医别录》:有毒。 《日华子本草》:凉,微毒。 《本草蒙筌》:味辛,气凉,微毒。 《医林纂要》:辛甘咸,寒。 《本草纲目》:入阳明经。 《本草再新》:入心、肝、脾、肺四经。 注意:这五种动物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被咬伤请立即就医。 图文编辑:赵晨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yf/9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膝关节腿关节腰关节关节疼痛,
- 下一篇文章: 中药功能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