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小周,今天我们讲常用动物类中药的第三次内容。今天的要讲的动物有海马、蟾酥、两种龟壳(龟甲和鳖甲)、壁虎(蛤蚧)、三种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和蕲(qi)蛇)。后面的几种药材一样让人觉得soawful....

知识点:

海马 

 

为脊索动物门鱼纲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或小海马(海蛆)的干燥体。   

  药材 

线纹海马: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节纹并具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刺海马:体长15~20cm。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   

大海马:体长20~30cm。黑褐色。   

三斑海马: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海蛆):体型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和短棘均较细小。

蟾酥 

 

为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的干燥分泌物。   

多于夏、秋两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采收加工过程中忌用铁器,以免变黑。将浆液放入圆模型中晒干或低温干燥,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玻璃板上晒干或低温干燥,即为片蟾酥。   

  药材: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龟甲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科动物乌龟的干燥背甲及腹甲。   

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剥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残肉,晒干。两种加工品分别称作“血板”和“烫(汤)板”。

  药材 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称“血板”,不脱皮;“烫板”色稍深,有脱皮的痕迹,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鳖甲

 

 

为脊索动物门爬形纲鳖科动物鳖的背甲。   

药材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和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质坚硬。气微腥,味淡。

蛤蚧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主产于广西龙津、大新、白色、容县等地。云南、广东、福建等省亦产。广西、江苏等省区已人工养殖。进口蛤蚧产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   

全年均可捕捉,5~8月为主要捕捉季节,剖开腹部,取出内脏,拭净血液(不可水洗),再以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将大小相近的2只合成1对,扎好。

 药材 呈扁片状,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口内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鳞不切鼻孔。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有5趾,除第1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尾细而坚实,几与体长相等,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明显的6~7个银灰色环带,有的再生尾较原生尾短,且银灰色环带不明显。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金钱白花蛇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以头为中心,盘成圆盘状,用竹签固定,干燥。   药材:呈圆盘状,盘径3~6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中,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蕲(qi)蛇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药材 卷呈圆盘状,盘径17~34cm,体长可达2m。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上腭有管状毒牙,中空尖锐。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有的左右不相接,呈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两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习称“连珠斑”;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棘突较高,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向后倾斜,尖端明显超过椎体后隆面。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乌梢蛇   

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   

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头在中央,盘成圆盘状,干燥。   

  药材 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练习题:

1、(多选)蛤蚧的主要性状特征是

A.头略呈扁三角状,无异形大齿,吻鳞不切鼻孔

B.腹背部呈椭圆形

C.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

D.四足均具五趾,足趾底面具吸盘

E.尾长为体长的2倍

2、(多选)金钱白花蛇的药材性状特征主要有

A.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

B.背部有黑白相间的环纹,白色环纹45-58个

C.背棱明显突出,背鳞扩大呈六角形

D.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

E.气芳香,味微苦而甘

3、不属于鳖甲性状特征的是

A.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

B.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网状细皱纹

C.外表面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

D.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

E.内表面两侧肋骨不伸出背甲边缘

4、蕲蛇药材具有

乌梢蛇特征术语是

A.“挂甲”

B.“剑脊”

C.“方胜纹”

D.“通天眼”

E.“当门子”

答案与解析:

1、ABCD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性状特征。蛤蚧的主要性状特征是药材头略呈扁三角形,两眼多凹陷成窟窿,无眼睑,口内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A对),与鼻鳞相连。腹背部呈椭圆形(B对),腹薄。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C对)(进口蛤蚧多为砖红色斑点)散在或密集呈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和两侧肋骨突起。尾长为体长的2倍(E错),蛤蚧药材尾细而坚实,几与体长相等,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四足均有5趾,除第1指趾外,均具爪;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面具吸盘(D对)。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2、ABCD

本题考查动物类药材金钱白花蛇的性状特征。金钱白花蛇药材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A对)。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中,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B对),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C对),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D对)。气微腥,味微咸(E错)。

3、E

本题考查鳖甲的性状鉴别。鳖甲为脊索动物门爬形纲鳖科动物鳖的背甲,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A对)。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绿色,略有光泽,具细网状皱纹(B对)和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中间有一条纵棱,两侧各有左右对称的横凹纹8条(C对),外皮脱落后,可见锯齿状嵌接缝。内表面类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D对),颈骨向内卷曲,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E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4、CB

本题考查的是中药材的性状特征。蕲蛇药材具有“方胜纹”(C对),即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习称“方胜纹”。““剑脊”(B对)即药材乌梢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小周药师说:

今天讲的几种中药材,最最重要考的最多的是它们的鉴别特征,海马的瓦楞身,蕲蛇的方胜纹、翘鼻头、连珠斑,乌梢蛇的剑脊。此外,龟甲和鳖甲也经常考区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鳖甲的肋骨是伸出甲的边缘的。对于三种蛇的鉴别,考了很多次,非常容易弄混,金钱白花蛇就是银环蛇,去看表皮的颜色如果是黑白相间,那么就是金钱白花蛇;蕲蛇就是五步蛇,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方胜纹,能看到蛇皮上的V字形纹路;乌梢蛇就看它的脊部,它的脊是向上的,高耸起来的,和其他两种蛇不太一样。此外,除了乌梢蛇味淡,其他两种蛇味都是咸。

最后嘟囔一句,蛤蚧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带翅膀或者鳍的动物,没想到竟然是壁虎身体撑开的。口味实在太重了。。。。。。。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shens.com/wssgn/5561.html